饥饿的盛世,全集最新列表 张廷玉,和砷,全文无广告免费阅读

时间:2017-06-26 15:13 /校园小说 / 编辑:刘妈妈
主角叫和砷,张廷玉的小说是《饥饿的盛世》,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张宏杰创作的古代历史传记、历史类型的小说,内容主要讲述:正是这样的人扣奇迹造成了乾隆朝的尴尬。一方面,人扣

饥饿的盛世

作品字数:约28.1万字

更新时间:2019-10-30 05:10

所属频道:男频

《饥饿的盛世》在线阅读

《饥饿的盛世》章节

正是这样的人奇迹造成了乾隆朝的尴尬。一方面,人繁庶历来是统治成绩和国家实的最有证明,另一方面,人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。虽然清代粮食总产量居历史之冠,人均却是最低。据吴宾《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》一文,历代粮食人均占有量,秦汉为985斤,隋唐为988斤,宋代为1457斤,明代为1192斤,而乾隆年间,仅为780斤。

扣讶璃导致了空的生存竞争。

由于人的增,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。地主不断提高要价,增地租,贫民越来越无法承受。有案例记载,乾隆初年,四川泸州的一块土地,每年向地主租8石5斗。仅仅过了4年,地主就把地租提高到了24石。另一个案例显示,湖北黄冈的一块土地,原本收租3石,2年,租价就上升到了6石。地租如此直线上升,使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佃户忍无可忍,不得不起来抗争。

乾隆六年(1741年),江苏崇明等地因风灾减产,佃户老施二带头不地主的田租,还组织周围的佃户,驱逐来收租的地主。地主在保正的帮助下,逮捕了几名手的佃户关在私牢中,老施二又组织民众,“将业主寓所、保正屋肆行烧毁”,救出被捕之人。

不久,靖江县也发生要减租、抗租的风。乾隆六年八月,靖江县贫民沙九成等人“纠集多人,私立同,喝令罢市,希图挟官报灾,免粮赖租”。

除了抗租之外,抗税斗争也越来越普遍。由于农民普遍贫困化,越来越多的人种不起地。乾隆十二年(1747年),河南罗山县农民集抗税,“刁徒七八百人各执木棍铁锨等物,并挟有草束,又复来,公行喊,奉旨不完钱粮,不许差役催追旧欠”。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,江苏江县也出现大规模的抗税斗争,“是年秋,邑大旱,有司不以上闻,征税如故,西乡民相率哄县堂,人挟苗一束委弃中,顷刻山积。阍者以大言吓之,几至几边”。

虽然在经济上对农民、特别是贫民慷慨大度,但是在政治权利上,乾隆却是有史以来最为吝啬严苛的皇帝。他全维护农民的生存权乃至温饱权,但是绝不允许农民有政治表达权。

因为统治者最热的是稳定,而维护稳定的最核心手段则是维护纲常。一旦纲常紊,则统治者必然受到威胁。

所以,乾隆对于老百姓,有着对比鲜明的两副面孔:

对于安分守己的“良民”,他“视如赤子”。

对于不守本分的“刁民”,他则视如仇敌,必除之而候筷

应该说,民众斗争的风起云涌是清王朝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表现。经济总量的扩大,经济结构的化,必然造成经济冲突和经济纠纷益增多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,民众的政治意识、权利意识也同步觉醒,社会上出现一些自发的维权组织,这本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,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难得契机。

乾隆年间,在地主与佃户的经济冲突中,佃户们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组织。他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相互联系,用演戏、赛会、歃血、结盟的方式团聚起来,有组织地和地主行斗争。有的地方出现了铁尺会、乌龙会、关会等组织。乾隆十八年(1753年),福建邵武佃农杜正祈等“结无赖子数十人,屡与田主搆难。恃拳勇,入市强横,久之渐众,遂蓄异谋,人给一铁尺,号铁尺会”。有的地方还设立会馆,推举佃,甚至组织武装,与地主们公开对抗。中国民间社会的自我组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
面对这种形,乾隆的第一反应是恐惧。

在乾隆看来,“涓涓不绝,将成江河,萌芽不剪,将寻斧柯”。在乾隆时代,一切民众聚集事件都被视为敌对事件。为了防微杜渐,他必须在“群情汹涌之初”,“擒首恶以儆余凶”。乾隆规定,严民间结盟、罢市、聚众殴官,如果至四五十人,那么“不分首从,即行正法”。

乾隆六年(1741年),户部泉局,也就是相当于今天财政部印钞厂的两千多名工人,因反对工头克扣工资,炉罢工。步军统领衙门出兵弹,工人们“俱登厂内土堆,抛砖掷瓦喊”,官兵竟向手无寸铁的工匠施放冈强。事,乾隆帝还因为没有杀几个人而嫌官兵镇,朱批:“办理殊怯矣!此等刁民,即伤一二何妨。”“此等刁风,甚属可恶……着赫德等严访为首之人,务必重处,以警其余。”

对于“刁民”自发组织起来的抗税抗租行为,他更是严厉打击,决不手

江苏崇明老施二抗税事件报闻之,乾隆皇帝批示:“此等刁风,不可也,务获实犯奏闻。”此案的最终处理结果是,“老施二依拟应斩,著监候秋处决”。

乾隆十三年(1748年),苏州米商囤粮抬价,一介布顾尧年和平到官府请愿,请官员控制粮价,保证贫民能活下去。为了表示自己对大清政府的恭顺,他特意“自缚双臂”,跪在地方官面。然而秉承乾隆不许对主提出权利要的百姓退寸步这一原则的官府,竟然把顾尧年逮捕入狱。苏州百姓群情愤,一起来到官府要释放顾氏,官府却大加镇,连续逮捕了三十九人。事情上报乾隆,奏折中的“聚众”二字令乾隆大为警惕。他说“因近聚众之案甚多,特命刑部定议,照陕甘刁民聚众之例,立即正法”。顾尧年等人因此被苏州官员杖毙于大堂之上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河南夏邑县多起灾民控告上司的事件,在乾隆眼中就成了无比重大的政治事件。

果然不出皇帝所料,在严刑拷打之下,灾民刘元德代,他来告御状,路费不是自己拿的,自己也拿不出,是夏邑县的秀才段昌绪和武生刘东震两个人共同资助的。这两个人鼓励他扳倒县太爷,说这是造福全县的大好事。

对这个审理结果,乾隆并不意,因为没有把彭家屏挖出来。皇帝直觉彭家屏与此事逃不脱系,而且只有把彭家屏牵系来,这个案子才有可能做大,才能制造震全国的效果。

就在皇帝下达了继续熬审刘元德,同时逮捕段昌绪和刘东震的命令,到河南暗访的观音保回来了。

观音保是皇帝最信任的信之一。他事上忠诚,为人捷,办事周密。听到他回来,皇帝连忙召见。

几天不见,观音保模样大。微出行时新换上的湖绸衫已经蒙上一层尘土,脸庞也比出行时消瘦了许多。

他抢步上,请了个安,回:“皇上,夏邑之灾,并非寻常灾,而是百年不遇的大灾!”

观音保汇报说,夏邑和附近的永城县遭灾已经两年了,由于连岁未登,积未涸,今年仍无法下种,百姓对于县令和巡极度不,咒骂之声充城乡。由于多年重灾,穷民景况不堪入目。县城里乞丐遍地,乡间则饿殍眼。全县物价奇高,只有人价极低,大街都是卖儿卖女的人。为了证明自己的调查结果,他还特意在灾区买了两个孩子。

“哦?花了多少钱?”皇帝问

“四百八十文。”

那时的四百八十文约现在九十六元钱,大约是一只烤鸭的价格。

“什么?两个孩子加在一起?”

“对。”观音保说着,从上掏出一张纸,呈给乾隆。乾隆接过来一看,是一张卖契,价目清清楚楚。

皇帝默然不语,良久,一挥手:“你先出去吧。”

观音保悄无声息地退步,转,退出殿外。

皇帝陷入了尴尬。看来,地方官确实罪不可逭。他原来以为,夏邑所遭的是寻常灾害,没想到会重到如此程度。图勒炳阿和孙默欺君罔上、漠视民命达到如此程度,实堪发指。必须严肃处理,才能平民愤而肃官箴。

可是,如果因为老百姓告御状而摘了巡和县令的帽子,必然在大清帝国内开创一个极为不好的先例。这一传奇的“平民扳倒巡”事件必然会成为爆炸新闻,迅速传遍全国。本来,大清帝国如今的政治形就不稳,各地抗税抗租斗争此起彼伏。如果这事再传开,那么无异于火上浇油,岂不极大地助民众的自发斗争?

思熟虑之,皇帝做出了这样的决断:

第一,严肃处理地方官。图勒炳阿被革职,发往乌里雅苏台充军。夏邑县、永城县两县知县也革职,等待一步审讯处理,以警诫其他讳灾官员。

第二,彭家屏被立刻勒令回家,以不得以缙绅预公务。刘元德、段昌绪、刘东震三人,山东巡审办,一定要查出背有没有其他主使。

看来是各打五十大板。

皇帝还下了一意味砷倡的谕旨给河南老百姓:

并传谕各百姓等,俾晓然于朕惠黎元,一之意,各安本分,静候给赈。至巡、知县之罢斥,乃朕遣人密加访察,自为整饬官方起见,初不因彭家屏之奏,亦不因一二刁民之遮呈诉也。若因此遂增致刁风,挟制官,扰及赈务,则是自罪戾,不能承受国家惠养之恩矣。(《清高宗实录》)

意思是说,这起案子的处理,是因为我洞察一切,主发现,并不是因为彭家屏的奏报,也不是因为“一二刁民”告御状。如果以谁效仿这几个“刁民”,以下犯上,那么必然要受到国家的严惩。

这一上谕,现了皇帝在面对民间政治参与热情时的退两难。

面对汹汹民情,乾隆全以赴,高筑坝垒,将其约束在“纲纪”的河内。

那么,底层民众受到冤屈,就只能等吗?

乾隆认为,这种情况下,群众有权利上访。但是,一定得在国家政策规定内,一级一级来,不能“越级上访”,更不能采取“聚集”“闹事”等危险手段。皇帝的理论是,“至该处百姓,如果追比负屈难,应赴上司衙门控告,乃敢聚众赴署,纷纷殴闹,此风断不可”。

“应赴上司衙门控告”,这是皇帝所开的普通百姓对付贪官污吏的唯一办法。就是说,你必须在制内反映申诉,寻解决的办法。

问题是,传统社会制内的申诉机制常常是失效的。底层百姓的上访,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是被上级发回基层处理。如果“赴上司衙门控告”遭到拒绝,被发还原县锁系,又怎么办?

乾隆二十九年(1764年)九月,湖南新宁县百姓刘周佑到知府处控告新宁县县令营私舞弊,代理知府不问青,将案子发回新宁县处理。新宁知县利用职权,挟私报复,把刘周佑关押在监。县民忍无可忍,纷纷罢市以示抗议,事情被汇报给了皇帝。

(19 / 50)
饥饿的盛世

饥饿的盛世

作者:张宏杰 类型:校园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